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周寧紫云山麓,常年云霧繚繞。從這里,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,峰回水轉形成一道溪流。浦源村的農戶沿溪而居,溪水清澈,數千尾鯉魚在其中悠然游弋。這里的魚都通人性,不怕人。若是有人臨溪而立,魚兒們也不懼怕,反而“聞人聲而來,見人影而聚”,競相覓食,彩鱗翻飛。村里已有幾百年的護魚歷史,這是祖宗的規矩,更成了村民們的共識。
如無溪中鯉魚,則無浦源村人
浦源村距福建省周寧縣城約五公里,鯉魚溪緩緩穿村而過,這條長500多米、寬僅數米的溪流就是浦源村人的“母親河”。
鯉魚溪原名東洋溪。相傳,南宋嘉定二年(1209年),鄭尚公從河南舉家遷至周寧縣吳厝底(今鯉魚溪下游),他被這里的花香鳥語深深吸引,于是率領子孫開荒種田。當時,吳厝底沒有水源,鄭家的飲水都靠著山中的溪水,但上游的村民卻經常把臟東西往水中倒。鄭尚公自忖,倒臟東西是其次,怕的是有人往水中投毒。他想了許久,最后想出一個好辦法,在挑水處筑個小壩放養鯉魚,一則澄清污水,二則預防投毒。
時光匆匆,昔日放養的幾尾鯉魚已繁育滿溪。時至明朝初年,鄭家族長鄭晉公因擔心村人偷捕鯉魚,便召集全村人訂立民約,禁止垂釣捕撈,違者嚴加懲處。鄭晉公為了樹立民約的權威頗費苦心。他故意誘導他的孫子偷捕鯉魚,并當場抓住。在祠堂里,當眾對孫子進行處罰,并罰宴三日。在開宴前,讓村人齊立誓:如無溪中鯉魚,則無浦源村人。先人的佳話傳承為后人的信仰,東洋溪也就漸漸成了鯉魚溪。
為了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地生存,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,村民們掌握了鯉魚許多生活習性,每到沿溪建房時,都要在路下修建“L”形下水道,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。同時,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卷走。正如前人詩云“澗壑溝濡資德水,藻蒲依止謝江神”。
浦源村成了村民和魚兒共同的家園。每年雨季,洪水漫上街道,鯉魚蹦進家門,主人就養著它們,等水退了再放生。山洪暴發,鯉魚便會乖巧地緊咬岸邊蒲草或藏身石洞以求存身,不愿隨波逐流離村而去??v使洪水沖至數里之外,它們仍會成群結隊地逆流而上。
代代與鯉魚相守,孕育了村民與鯉魚之間的深厚感情。有時,溪中鯉魚遇到疾病時,人們就馬上召集有經驗的村民開會研究對策。經過幾百年的相傳,村民已掌握一些急救的妙招,以防萬一。當溪中鯉魚自然死亡后,便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將魚隆重葬于魚冢,以示紀念。
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,雖經一次次的戰亂、災荒,鯉魚在村民的保護下繁衍至今,堪稱奇跡。當看到老人們身著傳統服飾,在溪邊為一條死去的鯉魚舉行莊重的魚葬時,不禁令人感慨。
寧忍饑餓,不食溪魚
因浦源村人魚同樂的獨特人文景觀,明、清兩代的當地官員均下發明文,保護溪中鯉魚。村民也自覺將鯉魚視為知己,絕不許有絲毫的破壞。
但在特殊時期,鯉魚溪的安寧局面也屢屢受到嚴峻挑戰。1949年春,從淮海戰役敗退下來的國民黨某部經過浦源村,饑腸轆轆四處搶糧,眼見滿溪的鯉魚,他們驚喜萬分,不顧當地百姓規勸,公然用槍打、手榴彈炸、竹箳圍、籮筐抬等方式捕魚食用。全溪只剩下極少數的鯉魚躲在“L”形下水道,才逃過一劫。
村民們逃難返村后,不為自家的牲畜被殺、糧食被搶而泣,卻為鯉魚遭難失聲痛哭。面對滿地瘡痍,鄉民小心地收集魚頭、魚刺,將其葬入魚冢。
經歷數次劫難,解放后,鯉魚又迅速地繁衍起來。村民歷朝歷代勇敢護魚的事跡一直被長者口口相傳教育下一代。像“鄭孝廉文明杖護魚”這樣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。上世紀60年代鬧饑荒,村人即便忍饑挨餓,也不食溪中鯉魚。
在村民的一代代庇護下,魚兒們再也不用擔心成為“盤中餐”。它們在這方小小天地間自由嬉戲、遨游。時不時地,溪兩旁的村民還會將剩菜、剩飯倒入溪中給它們“加餐”。它們將自己溫順的天性在村民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致。聽到人聲、見到人影,魚兒們反而會靠攏過來搖頭擺尾。若投食入溪,鯉魚會歡騰跳躍,爭相逐食。如果用手去摸鯉魚,它們會很溫馴地讓人撫摸。
希望之魚孕育新前景
改革開放后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,來鯉魚溪游玩的游客日漸增多。當地政府看到商機,在信守民約、保護鯉魚溪環境的前提下,實施鯉魚溪觀光旅游項目開發,造福于民。
從2007年開始,周寧縣先后投入200多萬元,完成了《鯉魚溪風景區建設詳規》等編制工作,同時充分借助大批在外民營企業的資本優勢,巧妙地將勞務回歸工程與旅游招商引資結合起來,多次與周寧在外企業就鯉魚溪景區建設等項目進行洽談。2008年9月,在廈門舉辦的第三屆“旅博會”上,投資10億元的鯉魚溪保護開發項目正式簽約。同年,又一獨具特色、呈現人魚同樂獨特人文景觀的旅游開發項目在周寧動工,旨在打造中華鯉魚溪。
浦源村迎來嶄新的前景,不變的仍是“嚴禁釣捕、違者嚴懲”的祖訓。守住鯉魚,才能真正造福百姓。近年來,在鯉魚溪旅游發展帶動下,浦源鎮圍繞縣委、縣政府建設“生態美麗幸福周寧”總體部署和工作安排,立足建設“田園風情小鎮”發展定位,著力打造“一溪一園一山一鎮區”,深化農旅融合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。
新時代的鯉魚溪邁向保護與開發的快車道,寧靜的浦源村也蕩起幾許不平靜的漣漪。淳樸的山民懷揣自己的理想,闖廣東,走上海,正在一步步實現“魚躍龍門”的夢想。飲水思源,成功后的他們不忘家鄉的建設,出資新建了鯉魚溪公園等基礎設施。
F 閔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