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統計局內蒙古呼和浩特調查隊的數據顯示,傳統的建筑業從業者更多的是集中在高齡農民工中,其中30歲以下群體中從事建筑、裝修的占15.0%,而50歲以上人群的占比則為42.7%。
另據統計,2007年建筑業一線作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.2歲,2017年為43.1歲,10年時間平均年齡增加了10歲。
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國有建筑公司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如今在他們公司工地從事重體力工作的50歲以上、60歲以下的農民工占比超過60%,40歲以上、50歲以下的占30%左右,基本沒有90后在干體力活,90后都是從大中專院校招進來從事安全檢查、測繪、放線等工作的技術人員和監工。
“瓦工、木工、鋼筋工每個月的工資都過萬元,但90后農民工不愿意再從事這些建筑行業的重體力工作,‘斷代’問題突出?!痹摌I內人士說,國有建筑企業已經不再招60歲以上的農民工從事重體力工作了。
內蒙古一家建筑企業的負責人說,建筑業屬于勞動強度和危險系數都比較高的行業,建筑工地工作生活條件比較艱苦,雖然現在工資較高,但沒有年輕人愿意干,只能讓一些年齡較大但身體情況較好的農民工繼續工作。即便如此,用工緊張的情況也一年比一年嚴重。
國家統計局呼和浩特調查隊的農民工就業狀況調查分析顯示,從年齡看,70后、80后農民工占比超過70%,已成為當前農民工中堅力量。
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年輕一代農民工對崗位有了更多的想法和選擇,賺錢已不是就業唯一目標,他們不僅看重“面包”,還注重“面子”,找工作時更傾向于選擇較體面、較安全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,職業選擇上開始由勞動型向技術型轉變,且職業分布更加多元化,快遞、微商、網售等輕體力服務行業成為受他們青睞的職業種類。
呼和浩特市建筑行業一名從業者說,在當地基本上招不到北方的建筑工人,大部分建筑工人來自南方的安徽、四川等地,為了緩解“用工荒”,呼和浩特市的建筑企業用工基本依靠勞務承包商,如此一來,工人們都會因項目而聚,只會跟勞務承包商對接,工程項目完工就分散了,人員流動性太大,也沒有保障。
“目前,建筑工人群體廣泛存在老齡化嚴重、流動性高、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等問題。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,建筑業勞動力供給量預計會持續下降,行業可能會面臨持續的、全局性的勞動力供給短缺問題,企業也將長期面臨‘用工難’窘境。同時,到2025年45歲以上建筑工人占比預計將接近50%,建筑工人‘老齡化’現象在不斷加劇?!蹦贤ù髮W交通與土木工程學院工程管理系主任陳敏曾在多次公開場合表示。
人口學家、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,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呈現出一個穩定的負增長,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的老齡化現象不僅出現在建筑行業,而是所有勞動力群體的普遍特征。具體到建筑業,一部分農民工第二代、第三代在城市長大,從事父輩這種重體力勞動積極性不高。
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辛倬語認為,年輕一代工人就業思想有著巨大的變化,更注重權益的保障,建筑勞務傳統的用工模式滿足不了年輕人的需求?!坝霉せ摹睂嵸|上也是“技工荒”。政府、培訓機構和企業要采取積極措施,通過建立社會再教育機制,組織引導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,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,不斷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術水平。
編輯:黃蕓